食用油相關指標如何檢測?
點擊次數:449 發(fā)布時間:2024-07-09
如何檢測食用油中的煤制油?食用油中皂化值、酸價、過氧化值、水分等指標含量幾何?海能技術可提供多款儀器和方法支持。
01 海能-G.A.S.方案
本研究采用GC-IMS方法對花生油(PO)與菜籽油(RO)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比較,通過尋找不同樣品之間的特征化合物,可對不同食用油進行快速區(qū)分,探索方案適用于檢測食用油中煤制油及其它物質的可行性分析。
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是一種新的氣相色譜與離子遷移譜聯(lián)用技術,無需樣品前處理即可實現(xiàn)快速無損檢測。
base:純花生油(PO);314:花生油(PO)摻雜1%菜籽油(RO);529:花生油(PO)摻雜5%菜籽油(RO);423:花生油(PO)摻雜10%菜籽油(RO)。
GC-IMS分析中,將(PO)與(RO)按 0%、1%、5% 至10% (w/w)的比例混合制備混合油樣品。每個調合油樣制備10 g的量。這些外加劑(PO)和(RO)的混合物在超聲波浴中劇烈搖晃并均質5 min。所有油樣保存在4° C直到分析。頂空溫度設置為 60℃,持續(xù)15 min,注射器溫度設置為85℃,進樣量500 μL。
通過GC-IMS對純花生油(PO)和摻雜菜籽油(RO)花生油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比較,呈現(xiàn)了200多個單獨的信號(圖1)。因此,可以根據非靶向分析方法來區(qū)分油,結果顯示了樣品之間的差異,在信號強度和性質方面的顯著變化證明了這一點。在 100 ~ 300 s的時間內,不同(RO)比例的(PO)的差異最為顯著。特別是,在花生油(PO)中未檢測到編號為95-98標識符,而隨著(RO)與 (PO)混合比例的增加,它們的信號增加 。
花生油(PO)樣品的指紋圖譜如圖2所示。較顯著的化合物沒有隨著摻假比例的增加而變化,說明兩種食用油中的揮發(fā)性化合物相似。特別是醛、酮、酒精和吡嗪是這兩種油樣品中常見的化合物。
然而,89-107的化合物顯示出峰值強度的差異(圖3)。89 ~ 92的峰值信號強度隨著 RO的加入而增加,說明純RO中某些化合物的濃度高于純PO。其他未在純 PO中檢測到的峰信號, 如95、96和98,僅屬于RO的特征化合物。而PO樣品與 RO混合后,104 ~ 107的峰強度減弱,推測為PO中典型的風味化合物。峰95和98 分別是化合物 2,3-丁二醇和(Z)-3-己烯 -1-醇,它們是RO的特異性化合物。同樣,3-甲基乙酸丁酯和1-戊醇,分別由峰104和峰106表示,是PO的特征化合物。因此,PO和RO之間的化合物差異有可能通過指紋識別技術來識別。
圖4 PCA結果表明,四種油樣具有不同的特征。
GC-IMS為純花生油(PO)中菜籽油(RO)的快速檢測提供了合適的方法?;衔镏讣y圖譜可以可靠地區(qū)分不同成分的花生油,(RO)最低為 5%。用GC-IMS獲得的圖譜成功地證明了芳香花生油和芳香菜籽油之間的差異,并且不需要對這兩種食用油中存在的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進行單獨鑒定。
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聯(lián)用儀根據不同樣品中揮發(fā)性有機物指紋圖譜鑒別油脂品種,摻偽比例,同樣GC-IMS技術亦可通過尋找煤制油、花生油等特有的化合物成分,根據特征峰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可以對食用油的污染程度進行有效區(qū)分。該方法為食用油的污染檢測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意義。
02 食用油其他關鍵指標檢測
此外,食用油的檢測項目還包括酸價、過氧化值、黃曲霉毒素含量等。這些指標可以反映食用油的品質和安全性,為消費者提供參考依據。海能的多款儀器在食用油檢測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可檢測食用油中的多種關鍵指標。
K2025高效液相色譜儀可用于食用油中多環(huán)芳烴、脂肪酸、黃曲霉毒素、抗氧化劑等的測定。
T960全自動滴定儀可用于食用油皂化值、酸價、過氧化值的檢測;
T930全自動水分滴定儀可用于食用油的水分含量的測定;
A670全自動折光儀可用于食用油的折射率的測定;
TANK 微波消解儀可用于食用油中重金屬元素等有害物質檢測的前處理
SOX606索氏提取儀可用于油料作物中出油率的檢測。
食用油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質量安全關系千家萬戶。針對性增設檢驗項目,多個環(huán)節(jié)、各個鏈條,嚴守食品安全底線,綜合施策,共同發(fā)力,才能切實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Tian, L. , Zeng, Y. , Zheng, X. , Chiu, Y. , & Liu, T. . (2019). Detection of peanut oil adulteration mixed with rapeseed oil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12(10), 2282-2292.